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104學年 中學生網站 閱讀心得寫作 10 月30日得獎作品

104中學生網站心得寫作 得獎作品  10.30

特優:

高一 林妤謙
        呂予楨

甲等:

高一 陳孟絹
高二 林以寧

----------------------------------------------- 


學校名稱: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
年級:一年級     班級:高一智   科別:普通班

名次:特優       作者:林妤謙   參賽標題:紅色羊齒草的一生》讀後感
書籍ISBN:957-588-176-1          中文書名: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原文書名:Where the Red  Fern Grows     作者:威爾森•羅斯
譯者:漢聲雜誌                   出版單位:漢聲
出版年月:785              版次:3(8011)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比利天生就是一個獵人。他住在全世界最棒的浣熊狩獵區,但他卻沒有半條獵犬。儘管那筆錢對他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不過比利依舊靠自己的能力去賺得兩隻純種紅鬃浣熊小獵犬。
一個十一歲的小男孩獨自練習兩隻剛學走路不久的小獵犬老丹和小安,漸漸的,他們征服了奧沙克山區,並獲得了浣熊季中的金杯。但在一次與山之魔鬼貓——山獅的決鬥中,老丹與小安相繼過世。比利像空殼似的,他體會到生命的短暫。

二●內容摘錄
「不太好,爺爺!」等他走近,我無力地說:「我沒法砍倒它,它太大,我大概得放棄。」「放棄?」我爺爺幾乎是吼叫般的說:「我不要聽這種話,不行,絕對不行,有始就要有終。」(p.122 123
回家的路上,我們經過無花果樹時,我又禱告了一次。這次的禱告詞跟剛才不一樣,我不求奇蹟,我用一個小男孩所能用的各種方式「謝謝」。我不只用言語,並用整個心靈祈禱。 (p.168
眼前的每一樣景物,每一種聲音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可是我從未看膩、聽厭,它們是上天的贈禮,我衷心歡喜。 (p.218

三●我的觀點
這是一本既溫馨又感人肺腑的小說。從中,我獲得不少啟發……。
我很佩服比利的毅力與堅持。雖然他們很窮困,但比利一直靠自己採越橘、野莓、賣魚餌、打獵……,一分一毛存了兩年,為了成為浣熊獵人的夢想前進。他不願意去求父母給他錢,他要獨自完成……。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便也成了路。你只在夢想的路上邁進嗎?別因一時的挫折而放棄。在你失敗絕望時,想想一開始的那份初衷,眼前的困難瓶頸,只不過是上天的一點磨練而已。

有些人認為生活條件優越而歧視不如他們的人。但他們沒有發現那些他們所瞧不起的人,擁有太多自己所沒有的。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個大富翁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了解他所擁有的錢財、地位是多麼高尚,於是就把兒子送到鄉下借宿一星期。一星期過後,富翁正準備聽聽兒子的滿腔抱怨。不料兒子卻說:「父親,謝謝你讓我知道我們是多麼的窮困。我們有幾百公頃用高牆圍著的土地,而他們連籬笆都沒有,放眼望去的山水都是他們的家;我們有最高級的音響,他們卻有大自然四季的天籟;我們有鑽石珠寶,他們有滿天的星星……,原來我們是這麼貧窮!」
人在這個花花世界裡,不過像白駒過隙般,一閃即逝。那還計較這麼多做什麼?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平安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在剛消逝的一分一秒鐘,你可知道這世界有人卻因飢餓、戰爭、疾病等而死去?我們在抱怨什麼?
反觀現在社會上的人們,因一點不如意的事而傷己害人,不但不珍惜自己的身體,還去傷害別人。『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別因一時的困頓而忘記父母含辛茹苦。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管眼下的境界多麼困苦無助,他們都禁不起時間的磨練,驀然回首,那也不過是芝麻綠豆小事而已。
曾經看過一部述說罹患腦癌小女孩的生活。影片的一開頭他們便說:「如果生命可以交換,你/妳願意跟我換嗎?」他們在剩下的一兩年裡,都以笑容帶給大家歡樂,而我們呢?影片的最後他們說到:「請代替我們好好的活下去!」
同一個人,當你用不同角度去看時,就會發現不同的優點。同一件事情,當你用不同的心態看待,就有不同的收穫。
快樂的秘訣就是:珍惜你所擁有的。天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要一直和別人比較,那就永遠快樂不起來。雖然已消逝的事物無法再挽回,但我們可擁有許多回憶。活在當下,把握每分每秒,別在未來才懊悔當初。時間,是不會回頭的。

四●討論議題
死亡與別離是人生的一部份。面對死亡,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失去了生命中所倚重的人事物時,又該如何找回童心?
----------------------------------------------- 
學校名稱: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
年級:一年級        班級:高一智      科別:普通班

名次:特優          作者:呂予楨      參賽標題:《此時眾生》讀後感
書籍ISBN978­-986-6281-38-9      中文書名:《此時眾生》      原文書名:《此時眾生》
書籍作者:蔣勳                     出版單位: 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128              版次:初版第七次印行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為台灣美學大師蔣勳。他的創作生涯常以文及畫來闡釋生活之美、生命之好,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曾多次舉辦畫展,寫作小說、詩、藝術史……等。
《此時眾生》便是生活細節的體會,恆亙二十四節氣,細述每一季節之世間變化、自然的更迭,與生命的體悟。他記憶生活的每一片刻、每一片色彩、每段聲音、各種細不可微的氣味,為生命收藏一疊厚厚的紀錄手札。

二●內容摘錄
「美」使我們沉默,「美」使我們謙卑,「美」使我們知道生命同時存在的辛苦與甘甜、辛苦與莊嚴。通過「美」我們再一次誕生,也再一次死亡。(p.栖霞二○○三年六月三十日
長久以來,許多繪畫的人想畫出那一直停在睡夢窗口的一片雲影。想畫出他的潔淨、輕盈,想畫出那悠閒、緩慢的律動,想畫出光在變化裡層次豐富的白,想畫出它在瞬息間形貌不可思議的幻化,想記住它,記住在睡夢裡看見、卻總是在清醒時遺忘了的種種。(p.月桃二○○三年六月二日

三●我的觀點                                 
記憶中,我到底遺忘了什麼?每看一小段,我都將書闔起嘆息,這本書透露出我的內心深處被遺忘的小東西­­,這也反映了——我忘了生活。
百忙之中,我忘掉陽光的溫暖,忘掉了晚照的艷色,忘掉千樹落花之美,忘掉臨風青草的清香,我更忘了雙親隨著日夜更替的時光中,增加的霜華的髮絲。美可短暫的像露水剎時灼爍,也可永恆的像永遠掛在夜空高處的北極星。而我,心裡是否也住著一個總是對美感到驚嘆的小傢伙?恐怕處在事事求是、與書本為伍,和計較著考試分數的日子中,它漸漸在失落中沉睡了吧!
還記得小時候,對葉脈的縝密如圖騰的構造驚嘆不已,喜歡著玩伴們開心上揚的的嘴角,喜歡盯著被我驚動而緊張的亂竄的小蟲看,喜歡超市空氣中商品嶄新的味道......等。小時候有極大的耐心和興趣去觀察和發現,感官的觸動更是敏感,直到這年紀,才得知人們稱之為「美學」;當然,孩子是不會把它想得那麼沉悶又嚴肅。「美學」即是追求赤子般細心而感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這是社會化、複雜化的大人們費盡心思追尋的;反之,這些東西伴隨著快樂是上天送給孩子的禮物,是與生俱來的。這讓我不禁羨慕起兒時。因此,在和自己相處的時刻,我時常回想孩提時的記憶,嘗試著用孩子晶瑩沒有恨意的眼睛看待世界。
蒼綠的高山招來雲煙,穹頂廣大似巨人,腳踏的草柔得像羽毛,這裡是杉林溪,別於都城的桃花源。上一次我錯過了繡球花的季節,油亮亮繡球花花叢露出幾球泛黃的繡球,偶爾才看到些許幾朵仍保持唯美誘人的姿態。林木交錯坐落在石頭步道的兩側,凸出來的岩壁長出蕨類、青苔­­­--初芽的綠、細緻的綠、盎然的綠、斑駁的綠、細緻的綠、靈性的綠、古老的綠、繁盛的綠.......綠、綠、綠,有太多形容詞來形容滿山的綠了。蔣勳老師曾到山中去看秋天的落日山景,換來滿心的惆悵。「如果秋天在『棲霞』,我們帶去的寫生顏料,可以足夠描繪渲染樹葉被霜染後富麗燦爛的層次嗎?或者,我們也一樣,只是沮喪站立,無言以對。」多少形容詞都不夠。而其中的繁複,其中的美,如果能用聲音形容,那就是「千鳥萬啼」,使人難以一一浸透其奧妙。在山裡,有種對自己感到既渺小又脆弱的感受--塵埃,被無際的宇宙包容。塵埃是我,宇宙是大自然,有著許多奧秘,有著許多變數,更有許多危險,彷彿是攤開厚實又溫暖的手掌,保護著你我,但是一反手又將我們全部消滅掉。
我從來沒有體驗過「死亡」。在市場攤販上堆疊的魚,眼睛瞪得老大,嘴巴開闔不停;無情的鐵籠裡蜷縮著等待宰殺的雞;國際媒體一再強調橫屍遍野的難民營……除了「悲憐」他人,我實在想不到一個更確切的道理來讓自己體認死亡。有天夜晚,我夢見百貨公司被通緝殺人犯侵入,沒人知道他藏在哪裡,只有惶恐的到處避難;而我,漫無目的地到處亂竄,手腳不聽話的失去控制,呼吸快要窒息,甚至聽見自己的心臟聲,堅強的證明自己的存在,雖然自己渺小的只是千百人之一,但深恐自己就是那個失去性命的其中一者,醒來後,冷汗冒了一身!第一次感受到沒有親人的庇護、沒有未來的希望,只有眼前:「我,下一刻是不是還會活著?」只有「生」,抑或是「死」。
確實,人在生物圈中,確實是微不足道。一個生物年代記事表,唯有標明人類的存在只有三字「第四紀­­」,而且與其他物種比,我們的歷史才剛起步而已。這三字對我們來說太過漫長,興衰也不過轉瞬間,沒有任何一個字能證明任何一人的豐功偉業,我們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個循環,不著愛恨情仇的痕跡。但在人類創造的文明中,可以看得出人類努力為自己的存在留下痕跡,死是件大事,不乏有繁複的禮規去送行死者。生是喜悅,死是悲傷。人是為了生的盡頭——死,才堅強活著;或者是說,人對有一天會死亡感到害怕,才因此更認真的去彩繪自己的人生,才會讓靈魂保持精神和活力,珍惜在世的不論悲傷抑或美好的所有一切。如果人會常生不死,就不會珍視緣分、回憶、情感,也不肯努力上進,因為會有:「以後多的是時間,多的是機會,需要珍惜嗎?」的想法。蔣勳老師因經過了生死拔河的歷練,對周遭細微的美有更加深刻的體會,為每次的感動藉文字的力量記錄下來,可以從文章中觸到生命的韌性,嗅到回憶被時間歷練、稀世骨董般的朽蝕味。
    我也願意用一生的,用身體和心,去感受,去碰觸,去思考其中的意義,或美醜,或喜怒;沐浴在生命美好的幸福光芒中,就算在黑暗中,也能看見熠熠繁星,也只有在黑暗,星子才更加閃耀。當我深深凝望著天地,天地彷彿也在微笑的應答著我,人總是在互相的感恩中獲得喜悅,而其他種種也是,感恩自己擁有的生命、感謝苦難、感謝大自然的美好…等。搜集著身邊的「美」,意味著蒐集著身體的記憶,在回憶中一再咀嚼、思索,就如釀酒,釀的越陳,味道就越香醇,這味道,就是人生。

四●討論議題
在生活環境如此的方便,一切都是垂手可得之下,我們還記不記得對自然、對身邊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源頭有愛、感恩或省思?你是否曾經停下匆忙的腳步,去欣賞身邊那一方小小的美好呢                            

  ----------------------------------------------- 
     
學校名稱: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
年級:一年級        班級:智班      科別:普通班    作者:陳孟絹
參賽標題: 《目送》讀後感          書籍ISBN: 9789571348681
中文書名:目送                     原文書名:目送
書籍作者:龍應台               出版單位: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080707        版次:初版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為龍應台女士。龍應台女士用樸實的文字將人的生老病死娓娓道來,以真切的情感、個人的見解描述其見聞。有別於無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癢、無端的煽情,龍應台女士的文字令人感到真實且發人深省。每一則散文取材自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作者所走過的路,宛如一面明鏡,令人加以思索自己與親人、朋友,甚至是這個世界間的聯繫。
二●內容摘錄: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阿,只能一個人走。 (p.26)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p.8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p.7)
三●我的觀點:
還記得童年初次翻閱《目送》時,那種對於樸實文字的嚮往。當年我十一歲,即這樣深陷於《目送》的文字中。《目送》一書,龍應台女士寫其父親的離世、母親的衰老,以及兒子和她相處的點滴。在人生這條漫漫長路,我們如何去體會到生、老、病、死四個階段?懵懂的「生 」、時間往「老」邁開的大步,絲毫不曾停留。年少輕狂不懂「病」的苦,何時會病、病什麼卻不可預料。然而,死是什麼?當我身歷其中又要如何自處?「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目送》這本書和龍應台女士的文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記憶裡深藏著一個畫面:母親送我到學校,直至我進入校門後許久都未曾離過的視線。當時的我害怕回頭就會落下淚,只敢用眼角餘光尋找她的身影。我在母親身上看見的,是做為人母的煎熬──即使知道放手讓孩子在偌大的天空中孤身會有相當大的風險,卻還是選擇讓孩子尋找自己的方向;在孩子迷惘時,也張開柔軟的雙翼護航,像是害怕狂風暴雨中的風箏失了方向,勞費心神的收線。「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起。」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在歲月的磋磨砥礪中漸漸老去。人生一定會像起伏不定的波浪,偶爾打上沙岸,看看世面,再回歸到自己的家。嚐盡了冷暖,最美好的依然是家,是故鄉散發著花香的泥土。生命不過是別人賦予我們,我們再賦予下一代,人都有離世的一天,然而親情的溫度是不會隨著時間而冷卻的。 
伴隨著四季遞嬗,我們成長、獨立,卻也在無形中建起了一堵牆,拒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的父母於門外。我也不例外,每每與父母四目相對,心裏那塵封許久卻礙於尷尬的話語依舊道不出口。是呀!我們早已過了在父母膝下承歡、童言無忌的年紀,但我們在父母心中卻依舊是當年的黃髮幼童;是呀!「一個人固然寂寞,但兩個人孤燈下無言卻可以更寂寞。」我藉口於學業繁忙,周轉於忙碌與壓力之間,關閉起自己的心,同時也拒絕父母的關懷。然而親情卻宛如黑暗中的第一道曙光,它不僅是繫於肚臍上的血脈之情,更是深根於心靈的羈絆,將我帶離現實的混濁中。
我開始懷念過去的時光、害怕現在冥冥中浪費掉的光陰,會成為未來再回首時的遺憾。孩子離開父母的羽翼庇護後,每件事都得做到應對進退圓融,再把人生的接力棒交於下一代的手中。龍女士的父親駕駛著小貨車揚長而去,只用背影默默告訴她,不必追。那是一種信任,以及如釋重負。龍女士是他一輩子付出所栽培出的傑出人才,所以他安心的放手讓自己親愛的孩子在天際翱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本來就不是金錢名利所能衡量的,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子女的成功已是父母畢生最大的安慰。
母親曾告訴我,她只有我一個女兒,放手讓我飛會跌撞,同時也會有所成長;不放,我會讓惰性主宰而變得懦弱無能。所以她懸著一顆作為一個深愛孩子的母親的心,大膽下了賭注。從那一刻起,我了解到,肩上背負著的,是父母愛之深,相對責之切的期盼。母親的身教令我意識到,所謂勇敢,是即使害怕,也得帶著這分害怕的心,去做應該做的事。
生命無常,事事也難料,沒有人能保證明天,亦或下一秒還能與摯愛的家人朋友促膝而談。「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青春固然短暫,但回憶是永恆不朽的。就算最後仍必須面對生離死別,親情的本源仍埋藏在血液裡,日夜奔騰。我了解到,親情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被取代的事物,因為它代表的不僅是兩個人的囑咐、一個家的聯繫,更代表了無私的愛。愛,並不是海枯石爛天崩地裂才可以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愛傾瀉在言語不能訴盡的溫暖裡。
四●討論議題:
如果我們的父母有一天也像龍應台女士的父親行動不便且大小便不能自理、母親漸漸衰老而忘記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時常提醒她,這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和愛。試問,如果自己身歷其境,有多少人可以不加思索的照顧他們,沒有顧慮即將遲到的會議、即將離站的列車?

----------------------------------------------- 

學校名稱: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
年級:高二       班級:智班       科別:普通科      名次:甲等
作者:林以寧     參賽標題:《漂流戰記》讀後感
書籍ISBN9789868306691        中文書名:漂流戰記:世界之魂首部曲
原文書名:The roaring ten years 2084A.D.­­2093A.D.­­
書籍作者:楊依射               出版單位:白象
出版年月:200706          版次: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楊依射,台北人,但生活多在美國。在寫作中,她只是想抒發自己的感嘆,例如在飄流戰記中便是感嘆在多種族群的鬥爭,其展現出來的姿態,竟驚人的一致!所以她著手這本有關戰爭的書。內容表現的是,即使人們的科技文明已達高峰,但爭鬥的輪迴依舊不停,甚至更為劇烈。書中的角色各有自己的個性,作者並未規劃故事劇情,而是讓角色「活」出整個故事,既是真實亦是虛幻。這也是作者想呈現的。

二●內容摘錄
世界雖然是如此的廣大,然而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卻又是異常狹小啊!(p.140
由於資訊的洪流不斷地洗蝕著生存的本意,我們時常會忘記世界的原貌。真正的世界是不需要資訊的;真正的世界,變是沒有資訊戰爭的世界。(p.318
或許,我們的世界往後也將一次次地由平凡掙脫而數度爆發無限激情,而被這些激情激發的眾多偉大亦或是愚蠢的行為,也將一次次地將人們的心靈導向無止盡的虛無之中,而後中歸於平靜。直到哪天,人們又再度遺忘了微笑時的滿足為止。(p.325

三●我的觀點
飄流戰記這本書的情節緊扣著戰爭、人類的互相殘殺,它架空於未來的科技世界中,藉著主角蜜莉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爭戰、分離與不安,而能夠自我發掘。讀之就如同親身經歷了戰事的殘忍、朋友的背叛、親人的離去,並引人深深思考──歷史中鬥爭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漂流戰記的作者──楊依射,是台北人,但生活多在美國,在這本書完成前她甚至說自己不算一個作家,其實在寫作中,她也只是想抒發自己的感嘆:在多種族群之間,不論內部或外部的鬥爭,其展現出來的姿態,竟如此驚人的一致!所以她著手這本有關戰爭的書,內容呈現的是,即使人們的科技文明已達到高峰,但爭鬥的輪迴依舊不停,甚至更為劇烈,因為雖然以高科技代替肉身相搏,但一個按鍵、一枚原子彈,造成的傷害卻更甚於以往。坐在螢幕前的人無法體會戰爭的無情,戰爭只會更加氾濫。
書的一開始是平穩的,女主角愜意的生活令人羨慕,但在一次人為的事故中揭開了虛偽的面紗,陰謀、貪婪、人類對於爭鬥的慾望……我彷彿就是主角蜜莉安,在失去親人時感到悲傷、遭朋友出賣時感到震驚……在每一段的開始與結尾,都有一段詩歌,以華美的詞藻預示的即將的故事。我跟從著字句間的蛛絲馬跡而走:
   「緋紅的鮮花隨著纖長的手臂舞動
   詭譎地顫動著陰鬱前行的漫長旅途
   如果繼續遵循著既定的軌道盲目奔馳
   相信不久 你我都只能看到龍舌蘭的顏色」
整首詩透著強烈的不安,一滴滴滲透進我的心,好像被攫住了般隨著劇情起伏、不由自主。
當情節陷入焦灼時,詩中寫道:
   「唯有會動石斧的瘋狂時刻
     我們才能重心拾回被遺忘的原道之殤」
原本是竭力在阻止戰爭的爆發,但戰事依舊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揮動石斧」以戮殺制止戮殺是一種強硬但最直接的方法。中國的文字「止戈為武」,也許正是表示「武力」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停止人們兵戈相向;暴力的背後,也許藏了我們未曾探及的初心,可能在戰場上殺伐的將士並不只有殘虐而已。
有人發動一場戰爭,是為了控制、權力、貪婪,但有人說這只是一種「清洗」,可以淨化人類的心靈。但當抱著「正義」的一方獲得勝利時,人心的腐敗又再度佔有了理智,於是戰爭一次又一次的重覆。也許,人們只有在戰爭中才懂得要追求和平,因為親身經歷過它的殘酷才知道和平的珍貴與得來不易阿!
人類史上爭鬥是難以停止的一種儀式,經過了戰爭才珍惜和平,未來可能還會這樣輾轉延續吧!許多信仰皆相信,人心經歷一次次的淬煉,終有一天能踏上聖賢道、菩提路,而戰爭就是我們整個族群的煉丹爐,最後淬煉出和平的結晶,不知要多久,但當我們真正懂和平時,就會有「天涯靜處無征戰,兵器銷為日月光」的感嘆吧!

四●討論議題:
雖然身為學生無法改變一場戰爭,但當面對生活中父母、同學與師長的紛爭時,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如何圓融地解決呢?

  •